特別策劃 | 為了中國蘭花的振興
蘭花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有800多屬3萬~4萬種,占被子植物物種數量的近10%,但就是這樣有著極高物種數量,分布還十分廣泛的植物,由于其巨大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野生資源長期遭到破壞,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全世界所有的野生蘭科植物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保護范圍。
為了保護蘭花的野生資源,同時讓在我國有著悠久栽培歷史的蘭花依然能在千家萬戶中綻放神韻,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副教授湯久楊等人組成了蘭花科技特派團,就蘭花的種質資源創新等進行了重點研究。 下面讓我們一同走進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科技與應用》欄目專題教材《為了中國蘭花的振興》,看看湯久楊團隊的蘭花振興之旅。
蘭花,是我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作高潔典雅的象征,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并將它與“梅、竹、菊”并列,合稱“四君子”。蘭花在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栽培歷史。千百年來其獨有的幽香、典雅的葉姿、四時常青的風韻獨步花卉世界,備受國人喜愛。我國傳統栽培的蘭花主要為蘭屬植物,而且集中在春蘭、蕙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7類植物,我國稱這幾類蘭花為國蘭或中國蘭。 將目光拓展到全世界,蘭科植物在世界范圍內有3萬~4萬種,共800多屬,占被子植物物種數量的近10%。除了有極高的物種數量以外,蘭科植物的分布也十分廣泛,地球上除了沙漠和冰川地區外,其他地區都有蘭科植物存在。
探索“蘭花瀕危”的破題之道
為什么數量大、分布廣的蘭花走到了瀕危的懸崖邊上? 蘭花的用途非常廣泛,觀賞價值、藥用價值都很高,其整體產業價值巨大,而且國蘭常被稱為“綠色股票”,像炒股票一樣瘋狂炒蘭的人非常多,以至于越來越多的人上山掠奪性地挖掘野生蘭花。因此,我國的野生蘭花資源在近幾十年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破壞,野生蘭花數量以驚人的速度日益減少,野生蘭花幾近滅絕。
湯久楊是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蘭花首席專家,早在大學期間他就開始了對蘭花的執著研究,二十多年來,他帶領團隊一直致力于國蘭的原種保種、產業化和標準化工作。
在他看來,我國蘭花野生資源之所以日益減少,除了被掠奪性地挖掘以外,和蘭花的種子特性也有很大的關系。湯久楊說:“蘭花比較特殊,它的種子細小得像塵埃一樣,里面不含胚乳,所以蘭花要在野外環境中萌發必須要被特定的共生真菌侵染之后形成共生關系。在野外環境下,蘭花從萌發到開花的周期非常長,一般在5~7年,所以野生蘭花的原始種群一旦被破壞,再恢復起來就非常難。” 野生蘭花是歷代傳統名貴品種的主要來源,野生種質資源是選種育種的物質基礎。野生種質資源一旦消失,將對我國蘭花的科研和生產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為了保護國蘭野生資源,振興中國蘭花產業,湯久楊和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高級實驗師陳蘭芬等人組成了蘭花科技特派團,重點進行引種收集、評價和保育、無性組培快繁與種質資源創新等技術研發。 保育研究是湯久楊團隊振興中國蘭花產業的第一步,為此他們建立了一個國蘭種質資源圃。湯久楊表示:“在自然界中,發現蘭花新品種的可能性已經趨近于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開展新品種人工選育工作,其實我們在十年前就已經著手準備建立這個蘭花種質資源圃了。目前,種質資源圃內已有將近1000個種質資源,該圃成為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國蘭種質資源圃之一。” 品種創新是國蘭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湯久楊團隊在建立國蘭種質資源圃的基礎上,采用常規雜交育種、化學誘變和物理誘變結合組培技術的復合育種方式,對國蘭新品種進行了選育。在選育過程中,不同于傳統國蘭的選育標準,湯久楊團隊在新品種選育方向上進行了突破。傳統的選育模式是針對少數的蘭花愛好者選育高價蘭花,而他們選育的是花色艷麗、花期長、價格相對低廉、更適合大眾種植的蘭花品種。湯久楊團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選育了3個符合大眾需求的消費型國蘭新品種——“京紫”“京華”和“京荷”。其中,“京荷”是難得的春蘭雜交新品種,它是春蘭和黃荷自交選育的后代,花色為少見的朱金黃色、雍容華貴,中宮圓潤飽滿、形色俱佳,葉片肥厚環垂、葉姿優美,花葉比例協調。 湯久楊說:“這個品種的蘭花顏色非常受市場歡迎,且繁殖效率高,抗逆性強,比較受國蘭生產企業的歡迎,它既滿足了企業對優良品種的需求,又滿足了大眾對蘭花花色艷麗、花香氤氳的向往,所以目前它的市場前景非常好。” 經過不懈努力,湯久楊團隊終于找到了破解“蘭花瀕危”問題的“密碼”。與此同時,蘭花科技特派團還圍繞國蘭種苗工廠化生產中的關鍵問題開展研究,突破了產業“瓶頸”。
突破蘭花產業化發展“瓶頸”
“魚魫蘭,十二萼,花片澄澈,宛如魚魫。”“三明魚魫”是古籍《金漳蘭譜》所載品種中唯一流傳至今的蘭花品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福建省三明市曾是“三明魚魫”的原產地,這里蘭花種植歷史悠久,但當地百姓一直采用傳統的分株方法進行蘭花繁殖。 國蘭分株繁殖又稱“分盆”,是指將生長過于密集的一盆蘭花分栽成兩盆至數盆。分株繁殖法雖然容易操作,不損傷蘭苗,能保留品種的固有特性,不會引起變異,但是分株繁殖作為一種無性繁殖方式,長期如此必然導致國蘭品種種性退化,病毒積累嚴重,國蘭種植者無法提供高質量、數量充足的種苗用于產業化生產。“三明魚魫”的產業發展遇到了“瓶頸”。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21年,湯久楊、陳蘭芬帶領的蘭花科技特派團來到了三明市,重點展開了“三明魚魫”組培快繁技術的研究。 國蘭的組織培養分為組培播種繁殖和組培莖尖切芽繁殖。其中組培播種繁殖是通過人工給予培養基,營造適宜的培養環境,誘導國蘭種子萌發,從而長成完整的國蘭。通常組培播種繁殖獲得的種苗變異較多,種苗生長不一致,不能保證保持穩定的遺傳性狀,因此為了保證后代跟母本的遺傳性狀一致,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組培莖尖切芽繁殖。
陳蘭芬說:“切芽繁殖就是從國蘭的母株上切取其新生的芽點,通過外植體消毒的方法建立無菌系種苗,從芽點上誘導出國蘭的龍根,進行快速繁殖。”
組培莖尖切芽繁殖技術的應用可以達到國蘭快速繁殖、品種復壯等目的,加快了育種進程,拯救了珍稀瀕危蘭花品種,并且利用該組培技術可以推進國蘭工業化生產,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在組培的過程中,湯久楊團隊卻發現在采用國蘭莖尖作為外植體進行組培時,成功率比較低,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蘭花的芽,含有很多的酚類物質,在組培誘導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污染、褐化、死亡的情況。”湯久楊說,“這是制約國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 為了突破這個“瓶頸”,蘭花科技特派團做了大量的試驗,他們不斷地對消毒液和消毒時間進行優化,特別是外植體前期處理過程中的消毒。科研團隊發現由于國蘭新芽生長在假鱗莖的基部,經常和栽培基質接觸,容易攜帶一些內生菌,普通的表面消毒很難殺滅內生微生物,容易引起污染,從而導致整個組培的失敗,而且由于國蘭新芽外面附有多層苞葉,很難一次清潔干凈。 經過反復試驗,最終科研團隊總結出了一套外植體切芽消毒方法。消毒前先進行降低新芽周邊土壤的帶菌率等預處理。對消毒過程中使用的消毒劑,蘭花科技特派團也進行了改良。陳蘭芬說:“我們以前主要用升汞消毒,升汞有劇毒,會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后來我們建立了過程無菌體系,消毒劑改用了次氯酸鈉。”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探索試驗后,蘭花科技代表團終于掌握了這套外植體切芽消毒方法,把國蘭外植體的消毒成功率從25%提高到了87%,破解了“三明魚魫”種苗難以工廠化擴繁的問題,讓市面上一度消失的“三明魚魫”又回到了大家面前。 憑借對“三明魚魫”產業發展“瓶頸”的突破,湯久楊團隊建立了一個良種繁育基地,開展示范推廣,把選育出的新品種、開發出的新技術,依托當地龍頭企業推廣到廣大種植戶中。如今,一盆“三明魚魫”在三明市農戶的栽培基地里可以賣到300元,種植一畝“三明魚魫”,可以為農戶換來20萬~30萬元的收入。湯久楊團隊引領帶動了蘭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助推“三明魚魫”成為三明市的地理標志產品之一。
讓“蘭文化”成為產業振興的“助推器”
“蘭花對于大眾而言是最熟悉又最陌生的一種花卉,大家可能都知道蘭花。”湯久楊說,“但蘭花如何鑒賞?它為什么被稱為‘君子之花’?如何去評判蘭花的優劣?這些可能大部分人都很難說出來。” 雖然蘭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可很多人卻并不了解蘭花及其文化。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與中華民族文化緊緊相連,是高潔、典雅的人文精神和愛國、堅貞不屈的優秀人格品質的象征,幾千年來蘭花高貴脫俗、秀麗多姿的神韻引得歷代詩人墨客為之揮毫潑墨,借之抒情言志,這又賦予了蘭花獨具人類情志的色彩。為了弘揚蘭文化,蘭花科技特派團在北京建設了一個占地3000平方米的蘭文化園,開展蘭文化科普教育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 蘭文化園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展示國蘭的文化,另一部分展示洋蘭的景觀。湯久楊表示:“建設蘭文化園的目的是通過開展科普教育,依托中小學生的學農教育等方式普及蘭花文化,讓大家能夠認識蘭花,喜愛上蘭花,進而促進蘭花產業的發展。”蘭花科技特派團通過北京市中小學生學農教育及社會實踐大課堂,開設《蘭花品鑒與種植》學農課程,科普 中小學生3.5萬人次;在全國高職院校率先開設《中國蘭文化》通識課和《勞動教育——蘭文化》課程,培養高職學生500余人;借助都市農職星創天地服務平臺、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000余人。 以文化振興帶動產業振興,以產業振興實現文化繁榮。這是湯久楊從事蘭花研究以來從未改變過的追求。 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落實在老百姓的田間地頭。從“科研高”到“應用好”,再到“產業實”,蘭花科技特派團堅持產學研結合,因地制宜,使蘭科植物產業化研究成果成為助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有力抓手,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跑出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媒體鏈接】
12月20日 農視網
https://www.ntv.cn/zxhArticle.shtml?id=130347
12月19日 中國農村科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Y5Njc1Mw==&mid=2680282975&idx=1&sn=6c8f86f75a48e5ffead103a87e2c8fc7&chksm=bcd038818ba7b197f8fe3b2eea9afb9f0184024197e14a5fb9d5203bf730225464229953012a&mpshare=1&scene=1&srcid=1220qADXlD8iEz271B7txRyw&sharer_shareinfo=50cdb8cdb1879f3ce64dbc028e071b0e&sharer_shareinfo_first=b7e92f6e9320a39c870c227396719229&from=industrynews&version=4.1.15.6007&platform=win#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