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特高”引領 深化改革 服務首都鄉村振興
范雙喜
作為北京僅有的一所涉農類高等職業院校,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國、服務‘三農’”的辦學定位,牢記為首都都市農業發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推進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
學院現為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北京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單位、國家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國家示范性職教集團培育單位、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現代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單位、中國都市農業職教集團理事長單位、北京都市農業職教集團理事長單位。
自啟動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以來,學院在教育教學改革、打造技術技能平臺、創新技術服務高地和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等方面踔厲奮發、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大批標志性成果,積累了可示范、可推廣的農職經驗,為服務國家糧食安全、首都鄉村振興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等貢獻了北京農職智慧。
堅持黨建引領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學院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各項工作,全面加強黨的建設,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構建院黨委、系部黨總支、專業黨支部組成的三級黨建領導體系,將支部建在專業,開展“雙帶頭人”培養,更好地發揮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開展思政課程資源建設、大學生“雙創”項目建設,3門課程被評為課程思政示范課。
制定實施“三全育人”工作方案,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耕讀傳家”德育品牌建設為引領,開展服務世園會、冬奧會等重大活動以及國旗下晨課、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學生綜合素養顯著提升。2名畢業生獲評“北京市勞動模范”,1名學生被授予“北京市技術能手”稱號。學院被確定為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試點院校,獲得北京高校綠色學校創建校、團組織2022年“三下鄉”優秀團隊榮譽稱號及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最佳特色獎。
加強專業群建設
打造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高地
緊密圍繞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優化普通高職教育、中高本貫通、中高職貫通、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農村基層干部能力提升等“五位一體”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成果獲北京市2021年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和國家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聚焦“雙特高”專業群建設,形成高度契合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對接都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服務都市園藝、食品安全、智慧農業等現代農業新業態。構建國家、市級和院級在內的三級專業群建設體系,“做強”國家“雙高”項目園藝技術(都市園藝)專業群,“做特”北京市級動物醫學、食品安全、智慧農業和水利工程專業群,“做精”院級現代服務、經濟管理專業群,形成覆蓋都市農業全產業鏈的七大專業群布局。
開設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面向首都培養高職學歷高素質農民2100余人,118人成為龍頭企業負責人、合作社技術骨干等。培養出“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薛新穎等一大批農民致富的帶頭人。示范全國農村基層治理人才培養,開辦村務管理專業,培養2291名學生,首屆畢業生53%進入“村兩委”任職。
深化校企合作
共建融合實踐教學基地
構建產教融合平臺體系,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中國都市農業職教集團,形成學院、專業群、專業三級產教融合平臺體系,獲批國家第二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共建首農西郊農場園藝工程師學院、京林園林工程師學院等4個工程師學院,打造產教深度融合命運共同體,入選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個,教育成果榮獲北京市2021年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推廣現代學徒制,深化校企合作育人。2個專業通過國家教育部門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驗收,創新了“PCA雙螺旋階梯式”“寬平臺,雙對接”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全院9個專業推廣,雙主體育人合作單位40個,覆蓋全部專業群。秉承“共建設—共成長—共服務”合作理念,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助力3家企業立項北京市高校畢業生職場體驗基地,2個項目獲批國家教育部門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
筑牢師德根基
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都市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打造特色鮮明、技術精湛、服務“三農”的高水平“雙師”團隊。4個團隊入選北京市職業院校專業創新團隊,1人入選北京市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入選全國行業大師導師資源庫,1人獲農業農村部門先進個人表彰。
強化師德建設。建立了具有農職特色的“鑄根京郊”師德教育模式,依托專業黨支部平臺、教師發展中心平臺、社會服務平臺,以企業實踐、“三農”服務、科技研發、專業建設、教師體系構建為抓手,強化師德教育,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和擔當精神。
構建多維度教師培育體系。構建“建制培訓+定制培訓+個性培訓”培訓體系,2個專業入選北京市“雙師”基地,為北京地區職業院校220余名教師和70個團隊提供優質培訓。深入開展“雙師”企業實踐,“雙師型”教師占比為92.39%。
科教創一體化
助力首都鄉村振興
創新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模式,構建“科技掛職、農業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隊伍,實施“科技項目帶動、科技人才支撐、大學生科技創新”三大計劃,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持續增強,為首都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緊貼北京“種業之都”功能定位,高標準建設了105畝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選育蔬菜新品種12個;參加全國農業優異種質資源及資源普查國家重大工程,服務國家種業安全;充分發揮蔬菜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優勢,實施首席及團隊專家+蔬菜主產區綜合試驗站+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龍頭企業帶農戶等的“產學研推用一體化”組織構架,突破葉類蔬菜優質高產關鍵技術瓶頸,有力推動北京蔬菜產業提質增效,支撐首都“菜籃子”工程,成果榮獲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建設“北京科技小院”13家,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
組建北京鄉村振興學院,統籌首都資源,發揮北京市農廣校體系和北京市農工委黨校兩個平臺優勢,開展“百村示范產業提質增效科技支撐工程”。擔任北京高校“引智幫扶”聯盟理事長單位,搭建京津冀高素質農民培養協同平臺,幫扶13個低收入村全部“脫低”。學院獲評“北京市脫貧攻堅集體”。
開展國際合作交流
打造北京農職國際品牌
開展海外辦學,推廣北京農職標準。創立中泰農業職業學院,構建了“泰國需求導向+北京都市農業特色”的國際化課程體系,輸出園藝技術專業課程標準及教學資源,輻射泰國13所院校,人才培養成果被泰國教育部和泰國“一帶一路”基金會授予“中泰職業教育合作突出貢獻獎”,被評為“中泰職業教育合作示范項目”。
搭建高水平國際合作平臺,打造北京農職品牌。擔任國際農牧業高等職業教育聯盟副理事長單位;與荷蘭朗蒂斯教育集團合作成立“中荷都市農業職業教育交流中心”,舉辦4屆中荷都市農業學術論壇;與俄羅斯舉辦首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健康”動物衛生安全服務都市公共衛生安全論壇。舉辦“中荷都市農業技術”、“以色列現代都市農業技術”、國際科技組織“絲路一家親”農業技術培訓等國際培訓,毛里求斯等5個國家近100名農業技術人員參訓。引入澳大利亞TAFE合作項目,制定TAFE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能力標準+課程體系+教學評估”TAFE教學模式。借鑒英國馬業協會標準開展馬術專業培養項目,開發本土化教材6部。
發揮特色優勢
貢獻農職力量
緊緊圍繞首都鄉村振興,發揮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積極為農業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首都鄉村振興貢獻農職力量。
瞄準鄉村振興人才需求,針對首都農業農村各類人才招、留、用方面的難題,形成了“專題培訓、專門培養、系統培育”的農業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育“北京農職體系”,在全國農業類院校中產生示范引領效應。
針對涉農專業人才培養難點,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破解植物生長周期與教學周期不一致的難題,創新形成“四時驅動、雙升雙融”園藝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有效破解“農學矛盾、工學矛盾”,設計和實施“三個三分之一”高素質農民人才培養方案,通過采取彈性學制、送教下鄉和混合教學等方式,探索了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的農職經驗。探索形成“政校地”深度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創辦面向鄉村基層治理人才的村務管理專業,為首都鄉村振興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層治理人才。
創新技術服務方式,服務首都鄉村產業振興。依托科技小院、農業綜合試驗站、南繁基地和星創天地等平臺,統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農業技術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科技掛職隊伍等資源,主動圍繞國家和首都戰略發展需要,將技術服務送到田間地頭,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促進首都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形成服務鄉村振興的“農職經驗”。
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國際化辦學不斷深入。通過創辦泰國分院、招收中亞留學生、深化與荷蘭和俄羅斯合作、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專業標準等方式,積極探索“中文+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模式,增強了中國職業教育影響力,為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貢獻了“農職智慧”。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在特高校建設基礎上,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首都鄉村振興,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提高辦學水平,為首都鄉村振興和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的智慧與力量。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范雙喜)
【原文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5/30/node_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