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投身特教、扶貧助農…除了站在三尺講臺教書育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還在默默地做著哪些事?9月10日,第39個教師節來臨,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奮戰在教學及科研一線的教師代表。這些教師有投身國防建設,退休后依然筆耕不輟的老教授;也有十幾年如一日助農扶貧,堅守職教陣地的農職教師;還有因材施教、以真情培養學生的特殊教育學校校長。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教授高照全:
深耕職教?助農扶貧

蘋果是我國北方栽培面積最大的果樹,多數種在邊遠山區、黃土高原等貧困地區。由此,一枚小小的蘋果也成為讓不少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飯碗”。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教授高照全,從讀研期間就開始跟隨導師開展蘋果扶貧工作。
在20多年的時間里,他和團隊成員在北京、陜西、山東、山西、河北、新疆等省市先后建立蘋果開心形改造示范推廣基地60多個,直接培訓技術人員和果農10萬余人,直接示范推廣面積150余萬畝。“技術改造之后,蘋果變大變紅了,農民的一畝地能比之前多掙好多錢,這對他們的生活來說是很大的改善。”常年在田間地頭和果樹打交道的高照全,更明白技術改善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性。
“助農扶貧做到現在,我從沒想過要做別的。”高照全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農業職業教育,主要為農業生產和農民服務,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和產業難題。農職教育的實踐性非常強,往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完成了對學生的培養。”
從教近二十載,高照全帶出來的學生已遍布北京各個村鎮。“之前有一次我去昌平工作,吃飯的時候遇到了教過的學生,學生說什么也不肯讓我自己交錢。”談起學生們,高照全不無驕傲地表示。
多年深耕農業職業教育領域,高照全對扶貧助農和職業教育都有著自己的體會。“農民對技術的渴望是非常高的。做農業這一行做久了,感情一天比一天深。我現在的期待就是能做好教學和科研上的工作,再推廣一些農業技術。”據介紹,目前,高照全老師的研究重點為果樹信息化,用數字化技術促進果樹生產進行現代化轉型,已取得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
北京商報記者?趙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