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城市小農村,大郊區小城區”是北京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特色版圖。基于這一現狀,北京農業正在以強化高質量綠色發展為導向,著力打造“高精尖”現代農業,努力實現在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5%的目標,補齊農業GDP占比低的短板。培養一支適應北京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是達成上述目標的關鍵所在。作為北京唯一一所針對農民開展教育培訓的學校,北京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擔此重任,責無旁貸。
成立于1983年的北京市農廣校是北京市農民教育培訓的研究中心、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宣傳中心,是開展高質素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主力軍。
37年來,北京農廣校始終把“辦一所農民滿意的學校”作為辦學出發點,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迄今為止已發展成為擁有從中央到鄉村的五級辦學體系,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覆蓋全市各個鄉村,并擁有一支作風頑強、專業過硬的管理人員與專兼職教師隊伍。
37年來,北京市農廣校已經桃李滿京郊,共為社會輸送了121238名合格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在農業生產中起到了科技示范的作用,引領了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示范帶動作用。
“我終于找到家了!培訓第一天,老師對全體學員說的一句話‘培訓你一天,跟蹤服務你一年’,至今讓我心里都感到很熱乎。遇到過不去的坎兒時,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向農廣校老師求助。”通州后元化生態采摘園負責人楊洋說。
楊洋是“農二代”,與父親共同經營著一個有機農場。本次新冠疫情對他的農場沖擊不小。4月,農場里果蔬陸續進入成熟期,但市民采摘活動無法進行,只能改變營銷策略,開辟新的營銷渠道。農廣校在得知楊洋的情況后,利用學校的網絡平臺、教師微信群為農場產品作宣傳,很快解決了疫情期間農產品滯銷的問題。
“農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追求,社會的需要就是我們辦學的方向。”37年來,北京市農廣校始終秉承這一辦學理念,積極與政府對接,構建“政策支持、多方協作、共同發展”的農民職業教育平臺,全力實施文化駐鄉、農藝入戶、駐村幫扶、高素質農民培育和京津冀一體化培養工程。在人才培訓上,以“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基層農技人員、青年農場主、職業經理人”等系列人才為主體,開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商、鄉村工匠、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創業”等方面的課程,將理論教學、現場實操、分組研討、跟蹤服務、組建聯盟等教育方式融為一體,取得了非常好的培養效果,促進了“農民增收、產業增效、區域和諧”,真正實現了讓政府滿意,讓農民點贊。
作為農廣校培訓鏈接中的最后一環,跟蹤服務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既要動態掌握學員的需求信息,還要制訂個性化的服務方案,使短期培訓效果得以延伸,而且還滿足了學員在創業過程中的情感需求,當學員遇到“過不去的坎兒的時候”,農廣校給予學員的全方位支持,使學員的創業勁頭更足了。
“農廣校的每一次培訓機會,我都不想錯過,多忙都要擠出時間來。”北京碩豐磊白山藥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新穎表示。
作為合作社社長,薛新穎對農廣校的培訓有更深刻的認識。2019年,她因身體原因無法參加培訓,就委托其他學員為她進行課堂錄音。在跟著錄音學習中,她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信息。“科技興農政策讓我們合作社及時享受到了政策紅利。按照課上老師講解科技項目申報流程,我們合作社順利申領到了科技項目支持資金。”
歷經37年的發展,如今北京市農廣校已經構建起了從市到村的四級辦學體系,包含區級的13所分校,1所科技分校;鄉鎮級的142個成人學校、工作站;在村、合作社及田間學校設有93個教學點,在校生規模穩定在3000人左右,設園林園藝、農村經濟管理、電子商務、休閑體育等22個專業,每年培訓農民5萬人次以上。同時,依托農職院專業資源優勢,從2016年至今開展了農民初、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貫通培養,實現了高素質農民高職專業與農民中專專業銜接對應。截至目前,共計招生1047人。
北京市農廣校的課程設計有一個宗旨:把課堂辦成滿足農民需求的資源庫,讓課堂匯集專家資源、政策資源、技術資源、行業人脈資源等等,讓每一學員都能在“資源超市”中選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
“做新時代的新農人,我能行!”賈尚種植園合作社社長賈維亮信心滿滿。
賈維亮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梨王”。小賈退伍返鄉后子承父業,不但繼承了父親“科技興農”的基因,而且還運用新理念新思路拓展了父親的事業。說到他們家與農廣校的關系,他說:“我和父親都是農廣校的學員。農廣校不僅給我們傳授了知識,還帶給我們做農業的自信。我們爺倆兒做夢都沒有想到會被農廣校推薦到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我們創業史被制作成了專題片,我成了新農人的代表。”
樹立新農人典型,使其獲得社會榮譽感,激勵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優秀的青年來到農村廣闊的天地創業,使我國的農業后繼有人,同樣是農廣校的職責使命。
“現代農業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資源整合。”北京草根堂農場負責人楊平有著更深層次的認識。
融入文化內涵的技術才會有生命力,現代農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培育有文化自信的新農人也是北京市農廣校育人的目標定位之一。
自2015年開始,北京市農廣校開始挖掘有潛質的學員并將其逐步培養成實訓基地的講師,將其經營的農場納入農廣校的實訓基地資源庫。出身中藥世家、擁有中藥種植技術的楊平被選為培養對象之一。如今已經成長為北京市農廣校房山分校講師團成員的楊平,談到自己我成長的這段經歷時激動地說:“我自己都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變化!如果沒有參加農廣校的培訓,我也許一輩子就是一個中藥種植方面的技術人員,決不會想到扮演中藥文化傳播使者的角色。”擁有技術背景的楊平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后,潛能一下子釋放了出來,她生動地講解為前來參觀學習的學員打開了一扇了解中華中醫藥文化的大門。
原文鏈接:
http://szb.farmer.com.cn/2020/20200821/20200821_006/20200821_006_7.htm?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