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與問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和歷史任務。2019年9月,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是時代賦予涉農職業院校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
二、主要內容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堅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國,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動適應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京津冀協同發展、城鄉一體化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為導向,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支撐,以科研服務為抓手,構建并完善了育訓服并重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鄉村振興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撐、科研支持與社會服務,助力首都鄉村全面振興。
三、過程與方法
(一)建設“北京科技小院”“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與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同頻共振,在市委統戰部領導下,建設“北京科技小院”13個,達到北京市“科技小院”總數的四分之一,打造了集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科技幫扶綜合平臺,形成“關鍵技術+定點培訓+配套項目”的科技幫扶新模式,周莊村科技小院和葦子水村科技小院帶動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典型案例入選2022年北京職業教育宣傳月“服務鄉村振興”版塊,2個小院榮獲“十佳北京科技小院”榮譽稱號,科技小院成為京郊科技服務靚麗名片。

圖1.原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孫梅君為2個“十佳北京科技小院”授牌
(二)擔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有力支撐首都蔬菜自給率
依托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全面鄉村振興,擔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及綜合試驗站站長,實施首席及團隊專家+蔬菜主產區綜合試驗站+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龍頭企業帶農戶的“產學研推用”一體化服務模式,突破蔬菜優質高產關鍵技術瓶頸,推廣生菜種植面積78.15萬畝,增產32.2萬噸,有力支撐首都蔬菜自給率。成果榮獲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

圖2.范雙喜教授榮獲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
(三)做強“種子芯片”,高標準建設南繁育種基地,端牢“中國飯碗”
緊貼北京“種業之都”功能定位,建設105畝的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作為全國唯一一所擁有南繁基地的農業職業院校的,選育生菜新品種12種,2個玉米新品種通過區域測試,在“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戰略上做出了北京農職貢獻。
(四)建設科技部首批都市農職星創天地平臺,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學院成為科技部首批都市農職星創天地平臺,培育優質草莓脫毒種苗,打造“農職草莓”知名品牌,有力支撐首都籽種農業;成立中國植物學會蘭花分會蘭花研究中心(北京),建設蘭花文化產業園,自主選育國蘭新品種3個,榮獲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五)共商、共建、共享,推進京津冀農村實用人才一體化培養
學院充分發揮京津冀三地農廣校體系優勢,建立協調小組,師資共享、教學基地共享、線上教學資源共享,實現實現教學資源共享,聯合開展農業農村人才培養。近年來,聯合培養京津冀農民70余期,16000余人次,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四、特色與創新
(一)創建“341”科技服務模式,有效解決“產科教”融合不夠的問題
學院強化“以服務引領科研、以科研支撐服務、科研與服務融合”的工作理念,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團隊、農技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三大技術服務隊伍;實施項目帶動機制,打造北京科技小院、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都市農職星創天地四大技術服務平臺;建立校內外“科教創”一體化服務體系,實現“產學研推用一體化”融合發展,破解了培養人才與屬地產業發展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等問題,全面服務首都鄉村振興戰略。
(二)創制“政產學研推用”目標導向性組織方法、嵌合式技術推廣模式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依托專業(群)教科名師擔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站長,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通過南繁基地選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依托科技部首批都市農職星創天地熟化科技成果,解決產業“痛點”,在實踐中培養“土專家”“田秀才”等實戰人才;面向區域特色產業,創建北京科技小院、農民田間學校,“手把手”技術傳導,“零距離”對接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組建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科技掛職隊伍,送教進村入戶,創建“產科教”一體化服務體系,實現產教學研深度融合,培養了大批產業亟需一線“實戰人才”,為服務首都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圖3.創制“政產學研推用”一體化服務體系,培養一線涉農人才
五、成效與推廣
一是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依托四大技術服務平臺,建立校內外“科教創”一體化服務體系,實現“產學研推用一體化”融合發展,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研發實用新技術73項,示范推廣實用技術135項,服務地方產業能力不斷增強。學院榮獲“北京市2017-2021年農村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二是社會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學院構建了社會服務綜合長效機制,服務首都發展能力持續增強。依托“進村入戶走基層”三年專項行動、“引智幫扶”、第一書記、京外掛職、援藏援疆以及京津冀晉蒙幫扶工程,形成長效機制,提升幫扶能力。作為北京高校“引智幫扶”聯盟理事長單位,幫扶13個低收入村全部脫低,學院榮獲“北京市脫貧攻堅集體嘉獎”。
三是社會培訓能力不斷提升。發揮體系優勢,加強農廣校培訓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促進京津冀高素質農民協同培養;加強市委農工委黨校工作,培養基層領導干部和高素質農民。近年來,開展農民技術培訓63668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1102人、農村基層干部5050人,培訓邊疆民族地區村黨支部書記2978人,人才支撐有效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