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與問題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指出,要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培養適應農業產業化和科技進步的高素質農民;《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推進農民繼續教育工程,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建立公益性農民培養培訓制度,大力培養高素質農民。
2019年,農業農村部聯合教育部啟動“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廣泛動員涉農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利用5年時間培養100萬名具有較高學歷的鄉村振興帶頭人,打造100所左右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全面提升農業農村人才培養質量。
《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要實現北京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振興,關鍵在于人才,而農村基層人才的培養又是其中的難點和重點。當前,農村基層管理人才穩定性差、文化素質水平不高、老齡化嚴重等突出問題,難以發揮鄉村振興“領頭羊”作用。
二、主要內容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在全國率先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實施“北京市農村基層干部人才培養工程”,探索實行全日制教育與在崗學習相結合,創新形成農民大學生“學歷與能力雙提升”人才培養模式,采取“面授+遠程指導+點上巡回指導”教學模式。實行彈性教學機制和學習成果認證轉化,有效解決農民大學生農學矛盾的突出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鄉村組織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
三、過程與方法
(一)探索實施農民大學生“學歷與能力雙提升”人才培養模式
探索實施以“半農半讀、農學交替”為主要特征的“雙主體管理、三結合培養、四課堂教學”農民大學生人才培養模式,即校企(政)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教學管理;農業生產與教學活動、理論講授與試驗實踐、線上傳授與線下面授“三結合”貫穿教學全過程;學校課堂、田間課堂、空中課堂、流動課堂“四課堂”融合,延伸拓展學習時空,有效解決農學矛盾。

圖1.“雙主體管理、三結合培養、四課堂教學”農民大學生人才培養模式
(二)采取“面授+遠程指導+點上巡回指導”教學模式
專業教學中集中學習、線上教學及巡回指導各占教學學時的1/3。在教學方式上,打破傳統的單一課堂講授形式,采取“面授+遠程指導+點上巡回指導”三者結合的方式,深入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將農村和農民最迫切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帶到田間地頭,做到有的放矢。
圖2.授課教師在點上進行巡回指導
(三)探索完善校政合作平臺的治理機制
在市委組織部和市農業農村局的領導下,學院和有關區組織部門和農業農村工作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就村務管理專業建設及學生培養情況進行溝通;建立聯系人制度,由各區選派專人與學院對接,協調從招生到培養以及學生管理等方面的事務;學院教育教學部門不定期下沉基層,開展學員學習情況追蹤與調研,并與各區主管部門進行交流,及時溝通培養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和情況,確保各區及時掌握學員在校學習的情況,共同做好人才培養工作。
(四)完善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
在充分利用學院129個綜合性校內實訓基地、386個校外基地的基礎上,完善了55個高素質農民培訓基地,12所田間學校,選聘79位鄉土專家擔任農廣校客座教師;又從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類相關企業遴選59個實踐教學基地,完善了農民大學生校企(地)合作共育人才的培養機制,充分滿足農民大學生實踐教學。
四、特色與創新
(一)創新形成農民大學生“學歷與能力雙提升”人才培養模式
實施“雙主體管理、三結合培養、四課堂教學”,校企政地共同參與農民大學生培養,推行彈性學制和學分成果認證轉化。
(二)創新形成“半農半讀、農學交替”教學模式
立足于農民大學生在職學習實際,形成了的“三個三分之一”教學模式,即“面授+遠程指導+點上巡回指導”三種方式的有效結合,有效解決農學矛盾突出問題。
(三)有效推進校政深度融合
學院與有關區組織部門和農業農村部門密切聯系,探索和完善實施校政合作機制,確保平臺運行有效,真正實現校政深度融合。
五、成效與推廣
(一)開設專業覆蓋農村生產生活各環節
截止到2023年,學院開設村務管理、農藝技術、休閑農業與經營、農村電商、農村金融、農產品流通等10個專業和方向,覆蓋農村生產生活各環節,為北京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
(二)培育一批鄉村振興亟需領軍帶頭人才
截止到2023年,學院共招收10個專業(方向)農民大學生4325人,已畢業1440人,在校生2885人。農民大學生就業率達98%以上,85%以上扎根農業生產一線;村務管理專業畢業生擔任村“兩委”成員超過50%。培養了一批農民致富“領頭雁”、科技興農“接力棒”、鄉村治理“帶頭人”,崔維國等3人獲評農業推廣技術研究員,成為北京首批正高級職稱農民。

圖3.崔維國等3人成為“正高級”職業農民
(三)獲得業界和社會廣泛認可
學院入選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獲評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獲批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專業群建設單位,榮膺“社會服務貢獻50強”。20余所院校到校借鑒學習農民大學生培養經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80余篇(次),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